病毒病俗称“病”,一旦感染很难,被称为植物的癌症,每年许多地块由于防治方法对科学,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病毒病难治的原因
病毒病是由病毒侵染引起的一种病害,病毒是一种具有活性的双螺旋结构蛋白质片段,在植物细胞内大量复制,消耗细胞内的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破坏植物细胞,造成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不能得到满足,使植物生长发育受阻,常常表现为叶片、茎、果实等黄化、畸形、扭曲,甚至造成植物枯死。由于病毒比细胞还小,存在于细胞内部,细胞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受细胞壁和细胞膜的保护,细胞液浓度和酸碱性很难改变,一旦细胞液酸碱性发生改变,植物细胞就会因死亡,普通药剂也很难将将病毒变性,因此,植株一旦感染病毒病,就很难从植物体内并,这就是病毒病难治的原因,目前也是的难题。也没有能病毒病的方法。
病毒传毒途径
病毒病与真菌性病害不同,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毒昆虫危害:传毒昆虫是造成病毒病传播和流行的主要途径,传毒昆虫主要有蚜虫、飞虱、蓟马、粉虱、叶蝉、盲蝽蟓等刺吸式害虫,这些害虫在刺吸作物汁液的同时,将病毒也传播到植株上。
(2)机械传播:病毒病也可通过摩擦产生的伤口,进入植物体内,在生产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使用喷雾器、铁锹、锄头等生产工具,这些工具在使用过程,将植物叶片、茎秆等部位损伤,带有病毒的植物汁液,通过伤口就有可能进入的植物体内。
(3)种子带毒:种子在生产过程中,植株感染了病毒病,病毒就会进入种子内部,在种子内部存活。当播种带有病毒病的种子时,植株就成为带有病毒的植株。
(4)人为传播:农民朋友在生产管理过程中,要打叉、绑蔓、打顶、摘叶、疏花疏果、采收等各种生产操作,不可避免给植株造成大量伤口,带有病毒的植株汁液就会在这些操作管理过程中,进入的植株体内。
发病原因
植株感染了病毒能否发生,还需要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不具备,病毒在植株体内不能快速大量复制,植株就不会发病,一旦环境条件适宜,病毒在植株体内就会大量繁殖,消耗植株体内的大量营养物质,植株不能正常生长,植株就会发病。
植物病毒发病的主要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1)长时间高温:我国气象学上,将温度超过35℃以上就成为高温,在长时间的高温条件下,植物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就会表现出抗逆性降低,高温有利于病毒的复制,因此,在长时间的高温条件下,病毒病很快就会发病。
(2)长时间干旱: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需要大量的水分,如果长时间干旱,植株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不能得到满足,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合成的有机质降低,植株生长就会受到影响,抗病性降低,病毒复制加快,植株很快就会发病。
(3)抗病性弱:植物病毒病能否发生,与植株本身的抗病性也有很大的关系,品种抗病性强,限制了病毒的复制,病毒病就不能发生;抗病性差的品种,一旦环境条件不适宜生长,病毒病很快就会表现出来。发病早而且严重。
防治措施
病毒病不同于真菌和细菌性病害,在防治策略上要以预防为主,防治为辅为原则,进行防治,改变传统的防治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1)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十分显著,抗病品种及时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也很难发生。因此,防治病毒病的关键是选择一个高产的病品种,这是防治病毒病经济有效的方法。
(2)防治传毒昆虫:传毒昆虫的危害是病毒病快速蔓延的主要原因,因此,防治传毒昆虫的危害也是重点。在生产上防治传毒昆虫有效的方法是药剂拌种、土壤处理,通过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能从根本上保护植株免受传毒昆虫的危害和传毒。目前防治这些传毒昆虫好的拌种药剂有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0%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等,有效的土壤处理剂有5%吡虫啉颗粒剂和4%噻虫嗪颗粒剂。在整地时,用5%吡虫啉颗粒剂或4%噻虫嗪颗粒剂1000~2000克/亩,拌有机肥15公斤均匀撒施,播种前再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或30%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按照药种比1:200比例进行拌种,即可有效预防蚜虫、粉虱、飞虱、蓟马等传毒害虫的危害,预防病毒病的侵入。具有持效期长,使用方便,效果好等优点。可从根本上预防病毒病的发生。
联系电话
手机号码
手机号码
手机端